台灣 1 月製造業 PMI 跌至緊縮區間,未來展望重返樂觀?

作者 TrendForce

2025-02-11

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台灣 1 月 PMI 下滑至48.7(前50.8),終止連續兩個月擴張。從組成指數來看,新訂單與生產指數皆分別回落至緊縮區間的 49.7(前 50.9)和 45.0(前52.1),反映出農曆新年提前拉貨效應消退,以及年假使工作時間減少等季節性因素導致有所放緩。

聘僱指數雖略跌至50.8(前51.5),但仍連續擴張 9 個月;庫存則連續 23 個月緊縮並位於 46.5(前 47.4),顯示整體庫存水準仍控制得當;客戶庫存則同樣緊縮於 45.3(前44.5),新訂單減客戶庫存僅略跌至4.4(前6.3);此外,供應商交貨 51.7(前52.5)連續 2 個月擴張,凸顯出製造業需求仍具一定韌性。

從產業來看,電子暨光學產業因消費性電子產品進入傳統淡季而重回緊縮至 46.4(前51.6);基礎原物料業(水泥、鋼鐵)則受國內打房政策持續發酵,以及中國和東南亞市場需求萎縮影響下,亦緊縮於 46.6(前49.3)。不過,食品與紡織業進一步上升至54.3(前52.5),連續4個月擴張,顯現國內基本消費需求仍然強勁。

值得留意的是,整體製造業對未來 6 個月的展望重返擴張區間,中斷連續 4 個月的緊縮走勢,六大產業中僅電力暨機械持續緊縮。不過,此次調查是在美國總統川普發表關稅言論前即已完成,受訪企業更關注中國汰舊換新政策和美國基建相關需求,未來的樂觀程度能否延續將有一定程度會受關稅政策實施的進度影響。

整體而言,台灣 1 月 PMI 回落主要受短期因素干擾,包括農曆新年提前拉貨效應消退及年假期間工作天數縮減。然而,AI 需求持續強勁、科技巨頭紛紛上調資本支出,帶動電子暨光學產業對未來展望再度轉趨樂觀;食品與紡織等內需相關產業亦展現穩定成長動能,顯示國內外需求仍具一定韌性。若未來美國關稅政策與國際經濟環境逐漸明朗,台灣製造業有望持續修復,並逐步縮小產業間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