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指標
美國:PPI:非季調
美國: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 異常
美國: ISM 製造業 PMI - 終值 (季調)
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非季調)
COMEX庫存:銀
標普500指數
全球: GDP增長率 - 美國
全球晶圓代工業者營收
DRAM廠晶圓投片量
NAND Flash廠資本支出: 預測
IC Design營收
伺服器出貨量
前十大MLCC供應商資本支出: 預測
LCD面板廠營收
AMOLED產能投入面積: 預測
供應商手機面板出貨
筆電面板出貨(LCD): 預測
手機面板出貨: 加總
筆電面板出貨(LCD)
PV Supply Chain Module Capacity: Forecast
PV Supply Chain Cell Capacity: Forecast
PV Supply Chain Polysilicon Capacity
PV Supply Chain Wafer Capacity
Global PV Demand: Forecast
全球智慧型手機生產數量
品牌筆電出貨量
全球智慧型手機生產數量: 預測
Wearable出貨量
電視整機出貨量 (incl. LCD/OLED/QLED): 加總
中國智慧型手機生產數量
ITU 行動電話用戶數 -- 全球
ITU 網路普及率 -- 全球
ITU 行動電話用戶數 -- 發達國家
電動汽車(Evs)銷售量: 預測
全球汽車銷售量
AR/VR裝置出貨量: 預測
中國:動力電池:裝車量:磷酸鐵鋰電池:當月值
CADA 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VIA)
Micro/Mini LED(自發光)市場產值
Micro/Mini LED(自發光)市場產值: 預測
LED晶片廠商營收 (外銷+自用): 預測
全球氮化鎵MOCVD設備累積安裝數量
顯示屏LED市場產值: 預測
消費型及其他LED市場產值
View All
2025-11-10
美國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 11 月初值降至 50.3,較 10 月的終值 53.6 下滑 6.2%,年減近 30%,接近自 2022 年 6 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此結果反映出在聯邦政府關門持續的背景下,消費者對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升溫,整體信心出現近三年來新低。 細項數據與影響因素: 現有經濟狀況指數降至 52.3,月減 10.8%,為 1950 年以來最低,顯示家庭對就業與經濟環境的擔憂加深。 對未來一年經濟前景的預期指數下滑約 11%。 個人財務狀況信心下降 17%。 預期通膨率略升至 4.7%,但長期通膨預期從 3.9% 降至 3.6%。 主因包括政府關門帶來的不確定性、價格持續上漲,以及勞動市場復甦放緩。 唯一例外為持有大量股票的消費者,其信心因股市表現良好而上升 11%。 短期內( 1–2 個月)消費者信心仍將承壓,主要受政府關門、通膨與政策不確定性影響;若政府關門問題獲得解決,信心可望逐步回升。中期展望(半年內)則預計經濟活動將趨穩,但通膨壓力與就業市場表現仍構成風險,須關注貨幣政策與全球經濟變化。 Read More at Datatrack
2025-11-06
美國 ISM 服務業 PMI 由 9 月的 50.0 升至 52.4,超過市場預期的 50.8,創下 8 個月以來最快擴張速度,顯示服務業活動明顯增強,並重回較強動能,為今年 2 月以來的最高紀錄。 細項數據表現如下: 新訂單指數大幅躍升 5.8 點至 56.2,創一年高點,反映需求顯著改善。 商業活動指數由 49.9 回升至 54.3,重新站上擴張區間。 僱傭指數升至 48.2,創五個月新高,但仍低於 50,顯示就業復甦有限。 價格指數攀升至 70,為三年來新高,反映關稅壓力推升企業成本。 供應商交貨指數微降至 50.8,未完成訂單降至 40.8,供應鏈壓力略有緩解。 ISM 主席 Steve Miller 指出,聯邦政府停擺的不確定性拖累企業信心與招聘意願,且高關稅仍是推動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 10 月數據顯示服務業經濟活動改善,尤其是新訂單與商業活動帶動總體擴張。然而,就業進展緩慢、高成本壓力與政策不確定性仍為主要隱憂。短期內隨季節性需求回升,服務業動能預期延續;中期則視關稅與貨幣政策走向而定,若政策放鬆有望帶動就業與投資回穩,反之則恐抑制企業擴張意願。 Read More at Datatrack
2025-11-05
2025-10-27
2025-10-21
2025-11-11
截至 2025 年 11 月初,美國政府停擺已持續超過 40 天,創史上最長紀錄,期間股市表現波動劇烈。標普 500 指數過去一周下跌約 1.6%,那斯達克指數同期跌幅達 3%,創下自 4 月以來最大周線跌幅,反映出投資人風險偏好明顯縮減。台股受美股影響,截至 11 月 10 日反彈 218 點,展現市場對停擺結束的期待。值得注意的是,每停擺一周估計對美國經濟帶來約 150 億美元損失,顯示停擺的實際經濟衝擊正逐步浮現。 此次停擺起因於國會未能及時通過年度撥款法案,政治分歧加深市場不確定性。投資者信心受挫,加之科技類股估值偏高,造成那斯達克指數表現尤為疲弱。政府財政部資金帳戶流動性緊張,也加劇市場資金面壓力。不過,近期參議院跨黨派協議延長政府資金至 2026 年 1 月底,成功避免更嚴重局面,市場對短期前景略感寬心。歷史經驗顯示,若停擺能在數周內解除,股市通常可快速回穩,但若延長則恐抑制企業投資意願。現已有政府逐步重啟訊號,市場預期止跌回穩機率增加。 短期來看,若停擺危機解除,市場信心可望逐步修復,股市有機會出現反彈。然而,政治分歧與經濟環境變數仍多,後續波動風險不容忽視。中期觀察重點在於預算談判進展及經濟數據回溫情形。投資者需警戒停擺造成的經濟損失對企業盈利與消費信心的拖累,同時留意美國債務與赤字問題的潛在衝擊。整體而言,政府重新開門後,市場走勢將更仰賴基本面表現,波動可望逐步趨穩。
2025-11-07
美國最高法院於 2025 年 11 月 5 日就川普政府基於《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 IEEPA )徵收的對等關稅舉行近 3 小時的言詞辯論,時間遠超預期,反映案件爭議度高。2025 年 9 月公布的有效關稅稅率約為 22.25%,而 10 月實際關稅收入則下降至約 11.28%。美國貨貿逆差年增率曾高達 67.5%,但隨著貿易爭議升溫,增速已明顯放緩,顯示市場情緒正面臨新一輪波動。 辯論過程中,多位大法官質疑川普援引 IEEPA 徵收全球性關稅是否構成越權,因該法並未授予總統全面課徵關稅的權力。保守派與自由派法官普遍對其合憲性抱持懷疑態度。若最終判決不利川普政府,部分關稅可能被撤銷或需改以其他貿易法源處理。這項司法不確定性正影響企業投資與市場預期,使企業與投資人對政策明朗化的需求更為強烈。 最高法院最快可能於數周內做出裁決,將決定川普時期大規模關稅政策是否能延續。若關稅被撤銷,企業成本與消費品價格可望下降,並對零售與製造業股價帶來支撐;反之,若關稅獲維持,供應鏈壓力與通膨風險將持續存在。中期來看,此案結果將重新界定總統在貿易政策上的權限,對行政與立法部門間的權力平衡產生深遠影響。市場仍需密切關注美國貿易政策走向及其對全球供應鏈的後續衝擊。
2025-11-03
2025 年 10 月底於韓國釜山舉行的習川會後,中美宣布進入經貿休兵一年階段,美國對將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由 57% 降至 47%,並取消針對中港澳加徵的 10% 芬太尼關稅降至 10%,美國延長部分 301 條款關稅排除與高科技出口管制暫停一年,中國則暫停新增稀土等出口限制一年。中國恢復購買美國大豆,也讓雙邊貿易重新活絡。這些動作顯示中美貿易緊張有所緩和,但關稅仍處於高檔,未回到全面降稅水準,反映雙方暫以避免全面衝突為前提,調整策略至 2025 年第四季。 習川會成果主要源於雙方在經濟與地緣政治壓力下尋求關係穩定。美國為緩解國內經濟不確定性及產業鏈受衝擊,選擇在關稅與出口管制方面作出有限讓步;中國則藉由恢復採購美國農產品及延長稀土出口暫停,鞏固出口競爭力與國內供應鏈。雙方並未觸及台灣議題,顯示重點放在經濟合作與降溫貿易戰,但底層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短期內,習川會帶來的經貿休兵有助緩和市場情緒,抑制關稅升級風險,並為雙邊貿易回溫創造條件。然而,中美經貿關係能否實質改善仍取決於後續談判落實與雙方戰略調整。至 2026 年,若北京在對台政策上加大力度,雙邊關係可能再度承壓。中長期而言,市場需持續關注雙方在技術、資源管控上的競爭,以及全球經濟波動下貿易摩擦是否重新升溫。
2025-10-31
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最新量化分析,美國政府自 10 月 1 日停擺,停擺若持續四週至八週,將導致 2025 年第四季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化成長率下降 1.0 至 2.0 個百分點,對應經濟損失約 180 億美元。另 CBO 指出,估計到 2026 年底,將產生不可回復的經濟損失約 70 億至 140 億美元,主要源自聯邦員工休假與薪資延遲造成的勞動力產出永久損失。停擺期間約有 65 萬聯邦員工無薪休假,另有 60 萬員工繼續執勤但薪資延遲支付;政府採購支出及食品補助金(如 SNAP)也暫時減少,進一步抑制經濟活動。 造成這些損失的主要因素包括:聯邦僱員因撥款中斷停止工作與薪資延後,直接造成產出損失;政府支出延遲,尤其商品與服務採購支出,雖預計在停擺結束後分兩個季度補回,但短期需求下降對民間產出造成影響;食品補助金發放受阻,增加家庭消費壓力;承包商薪資與合同款項損失亦加劇經濟負面影響。 CBO 分析指出,政府停擺結束後,政府支出與員工薪資恢復將部分彌補經濟成長暫時下滑,2026 年第一季 GDP 年化成長可能出現 1.4 至 3.1 個百分點反彈。但被迫休假的勞動力產出減少屬永久性損失,累計 GDP 損失至 2026 年底仍約 70 億至 140 億美元難以回復。短期而言,若停擺持續,經濟表現與市場信心將受到拖累;中期來看,政府支出不確定性將壓抑投資與消費者支出,整體經濟復甦節奏恐放緩,需持續關注談判進展與政策調整。
2025-10-30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於 2025 年 10 月 29 日宣布調降基準利率 0.25 個百分點,將利率區間調整至 3.75% 至 4.00%,這是今年的第二次降息。根據最新數據,截至 2025 年 9 月,通膨率年增約 3%,略低於市場預期,顯示通膨壓力雖仍存在但呈下降趨勢。此次降息的主要目的是支撐經濟活動,回應就業市場放緩與經濟成長趨緩的訊號。 此次決策受多重因素影響。就業市場方面,2025 年 9 月全美淨流失約 3.2 萬個工作職缺,失業率雖仍處低檔但微幅上升;物價方面,通膨年增率低於市場預期;此外,政府關門造成部分官方數據延遲發布,增加決策不確定性。Fed 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指出,未來是否進一步降息將取決於經濟與物價走勢。 展望後續,Fed 本次降息短期內( 1 至 2 個月)預期可降低融資成本,提振經濟活動,房貸與消費貸款利率亦可能下降。中期(半年內),若就業市場持續疲軟且數據支持,市場預期 Fed 可能再度降息以刺激經濟。然而,由於通膨仍高於目標水平,Fed 將保持審慎並維持政策彈性。整體而言,金融市場短期可能出現震盪,投資人應密切關注後續經濟數據與政策訊號。
2025-02-21
2025-09-26
2025-09-19
2025-01-16
202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