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市場日報

View All

趨勢洞察

View All

2025-11-11

美國政府停擺對股市短期震盪的深度解析

作者 ariachiang

截至 2025 年 11 月初,美國政府停擺已持續超過 40 天,創史上最長紀錄,期間股市表現波動劇烈。標普 500 指數過去一周下跌約 1.6%,那斯達克指數同期跌幅達 3%,創下自 4 月以來最大周線跌幅,反映出投資人風險偏好明顯縮減。台股受美股影響,截至 11 月 10 日反彈 218 點,展現市場對停擺結束的期待。值得注意的是,每停擺一周估計對美國經濟帶來約 150 億美元損失,顯示停擺的實際經濟衝擊正逐步浮現。 此次停擺起因於國會未能及時通過年度撥款法案,政治分歧加深市場不確定性。投資者信心受挫,加之科技類股估值偏高,造成那斯達克指數表現尤為疲弱。政府財政部資金帳戶流動性緊張,也加劇市場資金面壓力。不過,近期參議院跨黨派協議延長政府資金至 2026 年 1 月底,成功避免更嚴重局面,市場對短期前景略感寬心。歷史經驗顯示,若停擺能在數周內解除,股市通常可快速回穩,但若延長則恐抑制企業投資意願。現已有政府逐步重啟訊號,市場預期止跌回穩機率增加。 短期來看,若停擺危機解除,市場信心可望逐步修復,股市有機會出現反彈。然而,政治分歧與經濟環境變數仍多,後續波動風險不容忽視。中期觀察重點在於預算談判進展及經濟數據回溫情形。投資者需警戒停擺造成的經濟損失對企業盈利與消費信心的拖累,同時留意美國債務與赤字問題的潛在衝擊。整體而言,政府重新開門後,市場走勢將更仰賴基本面表現,波動可望逐步趨穩。

2025-11-07

最高法院嚴審川普關稅合法性,引爆美國貿易政策風暴

作者 ariachiang

美國最高法院於 2025 年 11 月 5 日就川普政府基於《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 IEEPA )徵收的對等關稅舉行近 3 小時的言詞辯論,時間遠超預期,反映案件爭議度高。2025 年 9 月公布的有效關稅稅率約為 22.25%,而 10 月實際關稅收入則下降至約 11.28%。美國貨貿逆差年增率曾高達 67.5%,但隨著貿易爭議升溫,增速已明顯放緩,顯示市場情緒正面臨新一輪波動。 辯論過程中,多位大法官質疑川普援引 IEEPA 徵收全球性關稅是否構成越權,因該法並未授予總統全面課徵關稅的權力。保守派與自由派法官普遍對其合憲性抱持懷疑態度。若最終判決不利川普政府,部分關稅可能被撤銷或需改以其他貿易法源處理。這項司法不確定性正影響企業投資與市場預期,使企業與投資人對政策明朗化的需求更為強烈。 最高法院最快可能於數周內做出裁決,將決定川普時期大規模關稅政策是否能延續。若關稅被撤銷,企業成本與消費品價格可望下降,並對零售與製造業股價帶來支撐;反之,若關稅獲維持,供應鏈壓力與通膨風險將持續存在。中期來看,此案結果將重新界定總統在貿易政策上的權限,對行政與立法部門間的權力平衡產生深遠影響。市場仍需密切關注美國貿易政策走向及其對全球供應鏈的後續衝擊。

2025-11-03

習川會後續進展與影響:經貿休兵與未來局勢展望

作者 ariachiang

2025 年 10 月底於韓國釜山舉行的習川會後,中美宣布進入經貿休兵一年階段,美國對將中國商品加徵的關稅由 57% 降至 47%,並取消針對中港澳加徵的 10% 芬太尼關稅降至 10%,美國延長部分 301 條款關稅排除與高科技出口管制暫停一年,中國則暫停新增稀土等出口限制一年。中國恢復購買美國大豆,也讓雙邊貿易重新活絡。這些動作顯示中美貿易緊張有所緩和,但關稅仍處於高檔,未回到全面降稅水準,反映雙方暫以避免全面衝突為前提,調整策略至 2025 年第四季。 習川會成果主要源於雙方在經濟與地緣政治壓力下尋求關係穩定。美國為緩解國內經濟不確定性及產業鏈受衝擊,選擇在關稅與出口管制方面作出有限讓步;中國則藉由恢復採購美國農產品及延長稀土出口暫停,鞏固出口競爭力與國內供應鏈。雙方並未觸及台灣議題,顯示重點放在經濟合作與降溫貿易戰,但底層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短期內,習川會帶來的經貿休兵有助緩和市場情緒,抑制關稅升級風險,並為雙邊貿易回溫創造條件。然而,中美經貿關係能否實質改善仍取決於後續談判落實與雙方戰略調整。至 2026 年,若北京在對台政策上加大力度,雙邊關係可能再度承壓。中長期而言,市場需持續關注雙方在技術、資源管控上的競爭,以及全球經濟波動下貿易摩擦是否重新升溫。

2025-10-31

美國政府停擺,經濟損失恐高達140億美元

作者 ariachiang

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最新量化分析,美國政府自 10 月 1 日停擺,停擺若持續四週至八週,將導致 2025 年第四季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化成長率下降 1.0 至 2.0 個百分點,對應經濟損失約 180 億美元。另 CBO 指出,估計到 2026 年底,將產生不可回復的經濟損失約 70 億至 140 億美元,主要源自聯邦員工休假與薪資延遲造成的勞動力產出永久損失。停擺期間約有 65 萬聯邦員工無薪休假,另有 60 萬員工繼續執勤但薪資延遲支付;政府採購支出及食品補助金(如 SNAP)也暫時減少,進一步抑制經濟活動。 造成這些損失的主要因素包括:聯邦僱員因撥款中斷停止工作與薪資延後,直接造成產出損失;政府支出延遲,尤其商品與服務採購支出,雖預計在停擺結束後分兩個季度補回,但短期需求下降對民間產出造成影響;食品補助金發放受阻,增加家庭消費壓力;承包商薪資與合同款項損失亦加劇經濟負面影響。 CBO 分析指出,政府停擺結束後,政府支出與員工薪資恢復將部分彌補經濟成長暫時下滑,2026 年第一季 GDP 年化成長可能出現 1.4 至 3.1 個百分點反彈。但被迫休假的勞動力產出減少屬永久性損失,累計 GDP 損失至 2026 年底仍約 70 億至 140 億美元難以回復。短期而言,若停擺持續,經濟表現與市場信心將受到拖累;中期來看,政府支出不確定性將壓抑投資與消費者支出,整體經濟復甦節奏恐放緩,需持續關注談判進展與政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