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指標
美國:PPI:非季調
美國: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 異常
美國: ISM 製造業 PMI - 終值 (季調)
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非季調)
COMEX庫存:銀
標普500指數
全球: GDP增長率 - 美國
全球晶圓代工業者營收
DRAM廠晶圓投片量
NAND Flash廠資本支出: 預測
IC Design營收
伺服器出貨量
前十大MLCC供應商資本支出: 預測
LCD面板廠營收
AMOLED產能投入面積: 預測
供應商手機面板出貨
筆電面板出貨(LCD): 預測
手機面板出貨: 加總
筆電面板出貨(LCD)
PV Supply Chain Module Capacity: Forecast
PV Supply Chain Cell Capacity: Forecast
PV Supply Chain Polysilicon Capacity
PV Supply Chain Wafer Capacity
Global PV Demand: Forecast
全球智慧型手機生產數量
品牌筆電出貨量
全球智慧型手機生產數量: 預測
Wearable出貨量
電視整機出貨量 (incl. LCD/OLED/QLED): 加總
中國智慧型手機生產數量
ITU 行動電話用戶數 -- 全球
ITU 網路普及率 -- 全球
ITU 行動電話用戶數 -- 發達國家
電動汽車(Evs)銷售量: 預測
全球汽車銷售量
AR/VR裝置出貨量: 預測
中國:動力電池:裝車量:磷酸鐵鋰電池:當月值
CADA 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VIA)
Micro/Mini LED(自發光)市場產值
Micro/Mini LED(自發光)市場產值: 預測
LED晶片廠商營收 (外銷+自用): 預測
全球氮化鎵MOCVD設備累積安裝數量
顯示屏LED市場產值: 預測
消費型及其他LED市場產值
2025-09-05
根據 2025 年 8 月至 9 月最新消息,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對所有未在美國生產或未承諾在美國設廠的半導體企業課徵約 100% 的關稅,此措施旨在促進半導體企業將製造基地遷回美國。該政策預計將對未在美設廠的半導體貨品進口產生重大影響,並強調對在美投資的企業予以豁免。美國政府尚未公布最終的行政命令及細節,但消息已引起產業界高度關注,尤其台積電、三星等已在美設廠企業將獲利較佳,相關影響可望呈現新高風險和政策變動。 細項數據與影響因素包括: 關稅稅率約 100%,專門針對未在美國設廠或未承諾設廠的晶片與半導體產品。 已在美國設廠或有明確設廠計畫的企業可豁免,例如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南韓三星在德州均獲此豁免。 若企業承諾設廠卻未履約,美國會追溯徵收先前未付關稅。 對半導體終端產品是否課稅、執行時間表等細節尚未公布,令市場仍存不確定性。 此舉意在強化美國本土半導體供應鏈安全與製造能力,同時影響全球供應鏈布局。 台灣主要半導體出口美國的資通訊產品約占出口總值七成,其中台積電受影響程度較低,傳統製造業如工具機、塑膠製品則面臨更大壓力。 總結來看,川普將加徵半導體關稅的政策短期內將推動企業加速在美國設廠,以避開高額關稅,短期 1 至 2 個月內相關投資計畫及市場動態將成焦點。中期半年內,預計供應鏈將出現明顯重組,國際晶片供應格局或將改變,促使美國本土半導體產業獲得一定程度的回流與擴張。企業需密切關注美國政府最終細節規範及執行進度,權衡產能配置與市場策略調整,以因應關稅新局勢帶來的挑戰和機會。
2025-09-04
美國 7 月的 JOLTS 職缺數降至 718 萬,為近十個月以來的最低點,較 6 月修正後的 736 萬減少 176,000 個職缺,低於市場預期的 740 萬。這呈現出勞動市場需求的逐步下降趨勢,職缺數量自 2022 年 3 月高峰以來持續下滑,顯示勞動市場正進入放緩階段。與去年同期相比,職缺數明顯減少,就業需求已連續多月逐步下滑,反映市場上的招聘意願正在穩步回落的趨勢。 細項數據方面: 雇用數維持穩定,7 月增加 41,000,總雇用數約為 530.8 萬。 裁員數月微增 12,000,達 180.8 萬。 職缺月減主要集中於醫療保健與社會協助(減少 181,000)、藝術娛樂休閒(減少 62,000)及採礦伐木業(減少 13,000)。 地區分布上,南部地區職缺月減 161,000,東北部月減 101,000,中西部月減 27,000,西部地區則逆勢月增 113,000。 綜合來看,7 月的數據表明美國勞動市場正逐漸降溫,勞動需求減少但雇用仍有小幅增長,反映雇主在面對經濟不確定性時的謹慎態度。短期內(1–2 個月),在市場預期聯準會 9 月可能降息的情況下,勞動市場或將持續放緩。中期(半年內)來看,若經濟供應側因素持續影響,勞動市場可能進一步承壓,失業率小幅上升的趨勢或將持續。整體而言,勞動市場的放緩對薪資增長和通膨預期具重要影響,值得持續關注。 Read More at Datatrack
2025-09-03
美國 8 月 ISM 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報 48.7,較 7 月的 48 上升,但仍低於 50 榮枯線,製造業活動已連續六個月處於萎縮區間。這顯示美國製造業持續面臨壓力,但新訂單指數出現顯著回升,報 51.4,較 7 月的 47.1 大幅上升,為近一年來最大單月增幅,暗示部分產業需求開始回暖。 8 月 ISM 製造業 PMI 細項數據如下(MoM): 生產指數從 7 月的 51.4 降至 47.8,轉為收縮,反映出生產活動放緩。 僱傭指數輕微上升至 43.8,但仍處低迷,顯示就業市場疲軟。 供應商交貨指數回升至 51.3,顯示交貨速度放緩,供應鏈仍面不穩定。 存貨指數略升至 49.4,但客戶端存貨指數下降至 44.6,表明下游客戶庫存壓力減少。 價格指數下降至 63.7,連續 11 個月維持在高水平,代表製造業仍面臨成本壓力。 未完成訂單指數與出口訂單指數分別報 44.7 及 47.6,均顯示訂單疲弱狀態。 整體來看,8 月 ISM 製造業 PMI 延續收縮態勢,生產與就業面臨挑戰,但新訂單回暖及持續的 AI 投資提供部分支撐,反映出經濟內部矛盾跡象。市場對未來展望仍不確定,且目前美國仍處於高利率環境(聯邦基金利率約 4.25% 至 4.5%),但市場普遍預期聯準會可能在未來幾個月開始降息,政策走向將成為製造業復甦的重要影響因素。與此同時,其他調查如標普全球 PMI 顯示製造業增長,呈現景氣分歧,未來需持續觀察全球及國內需求變化對製造業的實際影響。 Read More at Datatrack
2025-09-02
2025 年 8 月,受美國於 8 月 7 日實施的對等關稅政策影響,亞洲主要出口國台灣、日本及南韓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持續低於 50,顯示製造業景氣持續緊縮。台灣 8 月 PMI 為 47.9,較 7 月 47.8 微增 0.1 個百分點,但仍創 2024 年 4 月以來最快緊縮速度;日本 8 月 PMI 終值為 49.7(初值 49.9,7 月終值 48.9),已連續兩個月低於 50 榮枯線;南韓 8 月 PMI 終值為 48.3(7 月終值 48.0),持續連七個月低於 50 榮枯線。相較之下,歐元區 8 月 PMI 終值為 50.7(初值 50.6,7 月終值 49.5),首度三年來恢復擴張狀態。 台灣 8 月 PMI 續跌至 47.9,顯示製造業活動持續萎縮,且未來六個月展望指數降至 37.6,為連續五個月緊縮,反映業者對未來營運信心低迷。 日本 8 月製造業 PMI 雖較 7 月終值 48.9 回升至終值 49.7,但仍低於榮枯分界 50,海外新訂單創 2024 年 3 月以來最大跌幅,主因中國、歐洲與美國需求疲軟。 南韓製造業 PMI 為 48.3,雖較 7 月 48.0 略升,但仍連續七個月緊縮,出口訂單自美國關稅政策宣布以來跌幅加劇。 美國關稅政策加上中美競爭壓力,使這三國製造業面臨雙重打擊,部分企業提前出貨帶來短期數據改善,但後續出口與獲利仍承壓。 歐元區 PMI 則反映經濟意外回暖,達 50.7,為近三年首次突破擴張門檻。 總結來看,2025 年 8 月亞洲出口主力台、日、韓製造業因美國對等關稅及全球經濟疲弱,持續陷入景氣緊縮,PMI 指數低於 50 現象已成常態,企業對未來展望偏向保守。相較之下,歐元區經濟走出谷底,恢復擴張。未來數月,亞洲製造業出口動能可能因關稅轉嫁成本及需求減弱而進一步受限,而美國 9 月 2 日即將公布的 ISM 製造業指數與 18 日聯準會利率決策,將是市場評估全球經濟走向的重要指標。
2025-09-01
中國 8 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 (PMI) 報 49.4,較 7 月微升 0.1 個百分點,但仍連續五個月低於 50 榮枯線,顯示製造業持續收縮。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 50.3,較 7 月上升 0.2 個百分點,持續保持擴張。綜合 PMI 則升至 50.5,反映整體經濟活動有溫和恢復跡象。 8 月製造業主要細項表現包括: 生產指數為 50.8,較 7 月升 0.3,連續四個月保持在擴張區間; 新訂單指數 49.5,較 7 月提升 0.1,顯示需求有所回暖但仍不足; 大型企業 PMI 為 50.8,較 7 月提升 0.5,但中型 (48.9) 及小型企業 (46.6) 分別下降 0.6 及微升 0.2,反映中小企業經營壓力仍存; 就業指數 47.9,連續八個月低於 50,顯示用工意願低迷; 非製造業多數行業擴張,其中資本市場服務、交通運輸等指數超過 60,高於歷年同期水平,但零售及房地產景氣依然疲弱。 綜合來看,8 月 PMI 數據呈現製造業仍處收縮但有改善趨勢,非製造業持續擴張。主要受惠於政策支援及內需回暖,但出口及房地產低迷給經濟帶來下行壓力。市場普遍預期隨著年底財政政策的加碼刺激以及全球經濟環境的逐步穩定,製造業有望於 9 月重新進入擴張區間。不過,中小企業與就業市場壓力將是短期內需持續關注的重點。 Read More at Datatrack
2025-08-29
根據日本政府於 2025 年 8 月 29 日公布的數據,東京地區 8 月份扣除生鮮食品在內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年增 2.5%,較 7 月份的 2.9% 減緩,為 2025 年 3 月以來的最低漲幅,且符合理財專家預期。整體消費者物價指數按年升 2.6%。此數據顯示東京通膨壓力有所降溫,但仍持續高於日本央行設定的 2% 目標。 細項數據表現如下: 剔除能源和生鮮食品的「核心核心」CPI 年增 3.0%,較 7 月的 3.1% 輕微下降,連續 6 個月高於 2%,並連續 5 個月達 3% 以上。 能源價格年減 5.3%,跌幅較 7 月的 0.8% 擴大,主要由電費(年減 6.5%)、都市瓦斯(年減 6.0%)帶動,汽油價格則小幅年增 1.4%。 生鮮食品價格按年上升 7.4%,其中米價飆升 67.9%,巧克力上漲 56.0%,咖啡豆增 45.9%。 東京 7 月零售銷售年增僅 0.3%,遠低於市場預期的 1.8%,暗示消費動能偏弱。 綜合來看,東京核心 CPI 年增率持續縮小,反映通膨壓力的逐步緩和,受到能源價格下跌及政府對公用事業補助的影響。儘管如此,生鮮食品價格尤其是米價顯著飆漲,仍對通膨造成一定支撐。市場普遍預期此次通膨趨緩不會改變日本央行目前的升息路徑,9 月的利率會議預計將維持利率不變。此外,東京 CPI 作為全國物價走勢的先行指標,未來幾月仍需關注能源價格波動及食品通膨對通脹的影響,以評估日銀貨幣政策可能的調整方向。 Read More at Datatrack
2025-08-28
2025 年 7 月,韓國出口金額達 608 億美元,較去年同月成長 5.8%,創近年穩定正成長趨勢。韓國關稅廳公布 8 月前 20 天出口年增率為 7.6%,半導體出口增長達 29.5%,展現強勁動能。惟據路透社 27 日調查,受美國自 8 月 7 日起加徵 15% 關稅影響,9 位經濟學家平均預測韓國 8 月整月出口年增率將降至約 3.0%,較 7 月明顯放緩,反映關稅對出口需求的壓抑。 細項數據與影響: 韓國對美國出口受影響尤大,7 月對美出口年增僅 1.4%,8 月前 20 天對美出口下降 2.7%,顯示關稅已開始抑制相關出口。 半導體仍為主力出口商品,8 月前 20 天出口成長顯著,但整體出口動能因美國市場走弱而受限。 進口方面,7 月年增 0.7%,但市場預期 8 月或將微幅下滑約 0.1%。貿易順差由 7 月的 66.1 億美元縮減至 8 月估計的 54.2 億美元。 專家普遍認為,雖美韓貿易協議降低不確定性,但關稅壓力與全球需求放緩仍對韓國出口構成持續挑戰。 整體來看,2025 年 7 月韓國出口維持正成長,但因美國啟動加徵 15% 關稅,8 月出口成長預計顯著放緩,尤其對美出口受創最明顯。半導體等核心商品動能仍存,但出口結構及市場需求受限。未來幾個月,韓國出口增速仍面臨來自關稅與全球經濟疲軟的雙重壓力,企業與政府需加強多元市場布局及提升競爭力,以因應外部變局。投資人與產業界將密切關注 9 月初公布的完整 8 月貿易數據與貿易政策走向。
2025-08-27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2025 年 1 至 7 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為 5,503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 1.7%。其中,2025 年 7 月份工業企業利潤較去年同月年減 1.5%,較 6 月下降 4.3% 的幅度收窄 2.8 個百分點,顯示企業盈利降幅持續收斂,整體工業經營狀況趨於穩定並有回升趨勢。 細項數據方面: 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總額約 1,756 億美元,年減 7.5%; 股份制企業利潤總額約 4,073 億美元,年減 2.8%; 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利潤總額約 1,400 億美元,逆勢年增長 1.8%; 私營企業利潤總額約 1,532 億美元,年成長 1.8%。此外,7 月製造業利潤表現亮眼,年增 6.8%,增速明顯加快;高技術製造業承擔領頭作用,7 月利潤年增 18.9%,積體電路製造大增 176.1%,專用設備製造翻倍,顯示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效果顯著。 總體而言,工業企業利潤雖持續下降但降幅已顯著收窄,反映經濟Industrial Enterprises結構調整與政策刺激初見成效。政策面積極推動擴內需、促轉型升級與提升創新動能,有利於穩定工業經營與盈利恢復。未來隨著相關扶持政策落地,預期工業盈利狀況將進一步改善,高技術和製造業行業仍是主要增長動力,市場前景逐漸明朗化。 Read More at Datatrack
2025-08-26
根據美國普查局與住房和城市發展部於 8 月 25 日公布的數據, 7 月獨棟新屋銷售經季節調整後年化銷售率為 65.2 萬戶,較 6 月微減 0.6%,雖然較上月稍降,但仍優於市場原先預期的 63 萬戶。年增率則持續低迷,較去年同期下降 8.2%,創下 2024 年 10 月以來的最低點,連續七個月呈現負成長,為近三年內最長的低迷期。 細項數據方面: 7 月新屋中位數價格達 40.38 萬美元,較去年 7 月下降 5.9%,為 2024 年 11 月以來最低。根據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 (NAR) 最新數據,7 月既有屋中位數價格為 42.24 萬美元,顯示整體房市價格持續回落。 獨棟待售新屋庫存自 6 月底的 50.2 萬戶降至 49.9 萬戶,創 2 月以來新低,庫存週轉天期維持在 9.2 個月,此數字低於 5 月底的 9.6 個月。 地區差異顯著:西部新屋銷售月成長 11.7%,中西部與南部分別下滑 6.6% 與 3.5%,東北部銷售持平。 新屋開工率方面,7 月單戶住宅開工年率為 62.1 萬戶,較上月下降 1%,續呈疲軟趨勢,年增率負 3.7%。 綜合來看,建商已調降房價以吸引買家並推動銷售,但仍受高企利率影響,成長動能有限,且整體銷售持續低於歷史同期水準。房貸利率在 8 月中旬仍維持約 6.58%,較去年同期高出近 0.1 個百分點,削弱買方購屋意願。專家指出,若未來房貸利率能回落至 6% 以下,將有效刺激買方需求,尤其是首購族與換屋族,市場有望迎來回溫。整體而言,雖然短期新屋市場仍存在壓力,但在促銷優惠與利率趨緩預期下,後市可望穩步回暖。 Read More at Data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