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11 月初,美國政府停擺已持續超過 40 天,創史上最長紀錄,期間股市表現波動劇烈。標普 500 指數過去一周下跌約 1.6%,那斯達克指數同期跌幅達 3%,創下自 4 月以來最大周線跌幅,反映出投資人風險偏好明顯縮減。台股受美股影響,截至 11 月 10 日反彈 218 點,展現市場對停擺結束的期待。值得注意的是,每停擺一周估計對美國經濟帶來約 150 億美元損失,顯示停擺的實際經濟衝擊正逐步浮現。
此次停擺起因於國會未能及時通過年度撥款法案,政治分歧加深市場不確定性。投資者信心受挫,加之科技類股估值偏高,造成那斯達克指數表現尤為疲弱。政府財政部資金帳戶流動性緊張,也加劇市場資金面壓力。不過,近期參議院跨黨派協議延長政府資金至 2026 年 1 月底,成功避免更嚴重局面,市場對短期前景略感寬心。歷史經驗顯示,若停擺能在數周內解除,股市通常可快速回穩,但若延長則恐抑制企業投資意願。現已有政府逐步重啟訊號,市場預期止跌回穩機率增加。
短期來看,若停擺危機解除,市場信心可望逐步修復,股市有機會出現反彈。然而,政治分歧與經濟環境變數仍多,後續波動風險不容忽視。中期觀察重點在於預算談判進展及經濟數據回溫情形。投資者需警戒停擺造成的經濟損失對企業盈利與消費信心的拖累,同時留意美國債務與赤字問題的潛在衝擊。整體而言,政府重新開門後,市場走勢將更仰賴基本面表現,波動可望逐步趨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