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政府關門已持續 22 天,追平 1995 至 1996 年政府停擺的歷史第二長紀錄。截至 10 月 22 日,美國參議院第 12 次投票否決由共和黨提出的臨時撥款法案,該法案以 54 票贊成、46 票反對遭否決,維持政府停擺僵局。此次停擺起因於 2025 財政年度撥款法案未能按時於 9 月 30 日前通過,導致資金耗盡,自 10 月 1 日起政府被迫停止部分非必要運作。
參議院投票結果呈現明顯黨派分歧,幾乎所有共和黨議員支持臨時撥款決案,而民主黨幾乎全數反對,爭議焦點集中於醫療可及性與福利支出等議題。由於提案未能達到結束辯論所需的 60 票門檻,連續 12 次投票皆告失敗,反映雙方在預算議題上的持續膠著。撥款決議未通過使政府非必要運作持續停擺,部分聯邦員工被迫無薪休假,進一步影響公共服務效率與市場信心。
美國政府停擺持續超過三週,反映政治體系在財政預算控制上的深刻分歧。短期內(1 至 2 個月)若無法達成妥協,停擺恐將延長,不利於市場信心與消費支出,進而拖累經濟表現。經濟指標發布延宕也使市場缺乏關鍵數據支撐,增加投資決策與貨幣政策預測的不確定性。中期(半年內)觀察重點在於雙方能否透過臨時撥款或更全面性的財政方案化解僵局,以恢復政府運作並穩定市場預期。後續仍需關注美國總統與民主黨領袖是否釋出合作訊號,成為恢復市場信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