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指標
美國:PPI:非季調
美國: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 異常
美國: ISM 製造業 PMI - 終值 (季調)
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非季調)
COMEX庫存:銀
標普500指數
全球: GDP增長率 - 美國
全球晶圓代工業者營收
DRAM廠晶圓投片量
NAND Flash廠資本支出: 預測
IC Design營收
伺服器出貨量
前十大MLCC供應商資本支出: 預測
LCD面板廠營收
AMOLED產能投入面積: 預測
供應商手機面板出貨
筆電面板出貨(LCD): 預測
手機面板出貨: 加總
筆電面板出貨(LCD)
PV Supply Chain Module Capacity: Forecast
PV Supply Chain Cell Capacity: Forecast
PV Supply Chain Polysilicon Capacity
PV Supply Chain Wafer Capacity
Global PV Demand: Forecast
全球智慧型手機生產數量
品牌筆電出貨量
全球智慧型手機生產數量: 預測
Wearable出貨量
電視整機出貨量 (incl. LCD/OLED/QLED): 加總
中國智慧型手機生產數量
ITU 行動電話用戶數 -- 全球
ITU 網路普及率 -- 全球
ITU 行動電話用戶數 -- 發達國家
電動汽車(Evs)銷售量: 預測
全球汽車銷售量
AR/VR裝置出貨量: 預測
中國:動力電池:裝車量:磷酸鐵鋰電池:當月值
CADA 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VIA)
Micro/Mini LED(自發光)市場產值
Micro/Mini LED(自發光)市場產值: 預測
LED晶片廠商營收 (外銷+自用): 預測
全球氮化鎵MOCVD設備累積安裝數量
顯示屏LED市場產值: 預測
消費型及其他LED市場產值
2025-04-01
通貨膨脹是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因素,適度通膨有助於經濟成長,但過高的通膨會影響財務穩定,可能侵蝕購買力和投資報酬。了解通膨的成因、影響,以及如何應對。 什麼是通膨及如何衡量? 通貨膨脹(簡稱通膨、通脹),是指物價水準上升,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的現象。通膨通常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持續發生,意味著現在用相同的金額,無法再購買到與以前相同數量的商品或服務。 衡量通膨狀況通常依賴幾個主要指標,每個指標都有特定計算方式及應用範圍。不僅能幫助政府、央行及經濟學家制定和調整經濟政策;也對企業預測未來的成本變動和市場價格趨勢起到指導作用;對消費者而言,通膨指標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物價的上漲程度,進而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力、儲蓄回報以及投資選擇。 3 大關鍵通膨指標:CPI、PPI、PCE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CPI 主要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消費價格變化,如食品、住房、交通、醫療保健等。然而,核心 CPI 通常被稱為核心通膨,排除了波動較大的項目—通常是食品/生鮮食品和能源,避免決策者對短期價格波動做出過度反應,能更準確反映長期通膨趨勢。 應用範圍:政府政策、薪資調整、消費者購買力分析 公布時間:台灣由行政院主計總處於月初 5 個工作日左右發布上個月的數據。 美國由勞工統計局於每月 10 日至 15 日之間公布上個月的數據。 查看台灣 CPI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PPI 衡量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動,主要聚焦於工廠、農業、礦業等行業的商品價格,能夠提前反映商品成本的上升。此外,PPI 的變動往往會提前反映在 CPI 上,因為企業會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應用範圍:企業成本預測、供應鏈管理、商品價格趨勢 公布時間:台灣由行政院主計總處於月初 5 個工作日左右發布上個月的數據,與 CPI 同日公布。 美國由勞工統計局於每月 10 日至 15 日之間公布上個月的數據,通常於 CPI 公布前或後1日公布。 查看美國 PPI 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PCE 衡量家庭和機構的所有消費價格變動,包括了醫療保健、教育費用等較難衡量的項目,PCE 的權重會根據消費行為變動動態調整,比 CPI 更能反映實際的生活成本變化。其中,核心 PCE 排除波動大的食品與能源,是美國聯準會(Fed)首選的核心通膨指標,因為它更能準確反映經濟中的潛在價格壓力。 應用範圍:聯準會貨幣政策、長期通膨趨勢分析 公布時間:美國經濟分析局於每月最後一周的星期五公布上個月的數據。 查看美國 PCE 物價指數 其它衡量通膨指標 在印度、菲律賓等開發中國家,批發物價指數(或稱躉售物價指數,簡稱 WPI)是重要的衡量通膨指標,反映了從生產端到批發市場的價格波動,特別是原物料和大宗商品的價格。 另外 GDP 平減指數也會被用於衡量整體經濟中物價變動,涵蓋所有消費、投資、政府支出等經濟活動的價格波動,範圍比 CPI 和 PPI 更廣,適合用於總體經濟分析。 ▌了解更多:如何計算 GDP 平減指數? 導致通膨的原因與影響 通膨的發生通常與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需求的上升,或供應鏈瓶頸有關。這些因素可能單獨作用,也可能同時影響經濟,導致物價上漲。 當通膨發生時,可能會產生不同層面的影響,例如降低貨幣購買力、推高企業生產成本,甚至影響投資市場與消費行為。適度的通膨有助於經濟增長,但若通膨過高或失控,則可能對財務穩定構成威脅。 5 種常見的通膨類型 需求拉動型通膨(Demand-Pull Inflation) 當經濟蓬勃發展,或政府擴大支出或降息來刺激消費時,市場對商品與服務的需求過熱,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時,企業提高價格以應對供不應求。 成本推動型通膨(Cost-Push Inflation) 若供應鏈中斷、關稅上升、工資成長的情況下,可能導致生產成本上升,迫使企業提高價格,推動通膨。 貨幣通膨(Monetary Inflation) 當貨幣供應量過多,而經濟成長無法同步匹配時,貨幣貶值,導致物價普遍上漲。簡單來說就是錢太多,導致東西變貴。 結構性通膨(Structural Inflation) 經濟體內部結構性問題,如產業效率低落、供應鏈瓶頸或市場壟斷,使得供需失衡,導致物價長期上漲。此類通膨是長期且複雜的,政府需要針對性改革,並非短期貨幣政策可以解決的。 資產性通膨(Asset Inflation) 當資金大量流入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市場,推高資產價格,進而間接影響整體通膨。例如,在低利率環境下,投資者湧入房市,導致房價飆漲,使住房成本成為通膨壓力來源,並加劇財富分配不均的現象。 近期,美國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John Trump)提出的多項關稅政策,如對鋼鐵和鋁加徵關稅,將直接推高美國製造業的原材料成本。而對晶片、汽車及半導體等產品徵收的關稅,也會加重科技產品的製造成本,最終可能推動這些產品的價格上漲,並將這些額外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而引發 成本推動型通膨。 通膨嚴重程度 通膨可根據其嚴重程度進行分類,反映不同的根本原因及其對經濟的影響。溫和的通膨可以鼓勵消費和投資,而飆升的通膨可能預示著經濟不穩定。然而,惡性通膨可能導致消費者信心崩潰,需要徹底的經濟改革來控制。 通膨類型 嚴重程度 說明 通膨比例 惡性通膨 最為嚴重 通常由財政危機導致過度印鈔或政治不穩定,引起物價迅速上漲、貨幣迅速貶值,導致經濟崩潰。 月通膨率超過 50% 急遽性通膨 中等嚴重 通常由需求激增、供應短缺或政府政策所驅動,引起物價快速上漲。 年通膨率在 7-20% 或更高 溫和性通膨 輕微 常見且健康的經濟正常運作現象,對日常消費影響不大,物價緩慢上漲。 各國央行基本上將通膨率訂在 2% 左右 通膨預期也會推升通膨 通膨預期指的是當企業、消費者與勞工普遍預期物價會上漲時,他們的行為會推動通膨加劇。例如,企業可能提前漲價影響零售銷售數據表現、勞工可能要求加薪,這些行為會進一步推高物價。 近期,美國部分製造業預期總統川普的關稅政策將提升進口鋼鐵與鋁的成本,因此在正式加徵關稅前,部分企業已提前調漲價格,以應對預期中的成本上升。 (參考:US factories likely to feel the pain from Trump’s steel and aluminum tariffs) 通膨對經濟、企業和消費者的影響 適度的通膨有助於刺激消費與投資,是健康的經濟現象。然而,過高的通膨會降低貨幣購買力,增加不確定性,從而抑制經濟增長。 對企業而言,通膨會提高生產成本並壓縮利潤。在高通膨期間,企業可能需要調高價格和薪資,在面對更高的生產成本時,可能將這些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進而提高消費者的生活成本。 當消費者生活成本上升時,可能會導致消費減少,進而使企業銷售下降,同時要求薪資調漲而導致營運成本上升。 猶如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所提出的貿易政策帶來的通膨壓力,加劇市場對就業與供應鏈問題的擔憂,進一步抑制消費者支出與零售商的運營。 ▌了解更多:川普擴大徵稅版圖:汽車、半導體成焦點,全球供應鏈風雲再起 消費者和企業如何抗通膨 面對通膨,消費者和企業需採取策略來建立財務緩衝空間和增強競爭力,這是抗通膨時期的關鍵。 消費者如何抗通膨? 重新規劃預算,優先考慮必需品支出,減少非必要消費。 投資保值資產,如不動產或黃金,以應對通膨。 配置資金於股票或抗通膨債券(TIPS),減少貨幣貶值影響。 提升技能,增加收入潛力,確保薪資跟上通膨。 企業如何抗通膨? 定期檢視並調整價格策略,確保利潤不被侵蝕。 優化供應鏈管理,尋找替代原料及供應商,並適度囤積關鍵物料。 透過自動化和數位化提高生產效率,減少對通膨敏感資源的依賴。 將資本投入具抗通膨能力的資產,如不動產或原物料。 菲利浦曲線:失業與通膨的關係 菲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是由紐西蘭經濟學家威廉·菲利浦(A.W. Phillips)在1958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英國的歷史數據,發現失業率與通膨率之間存在反向關係。也就是說,當失業率低時,通膨率通常較高;反之,當失業率高時,通膨率則會較低。 (X 軸是失業率,Y 軸是薪資通膨率,兩者存在此消彼長的權衡關係。來源: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 詳細來說,在經濟活動旺盛、失業率低的時候,企業為了吸引員工會提高工資,這樣就會帶動生產成本上升,進而推高物價;而當經濟放緩、失業率上升時,工資增長放緩,物價上漲的壓力也隨之減少。 菲利普斯曲線關係的機制: 需求增加 → 企業擴張 → 失業率下降 → 工資上漲 → 生產成本上升 → 物價上漲 需求減少 → 企業縮減 → 失業率上升 → 工資下跌 → 生產成本下降 → 物價壓力放緩 (1978 年至 1980 年間,美國高通膨低失業率。來源:DataTrack) ▌相關指標 美國 CPI (年增率) 美國失業率 通膨的優缺點 溫和的通膨可為經濟帶來活力,促進整體經濟健康發展,但通膨也如同一種隱形稅收,以不平等的方式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對長期經濟穩定和社會和諧構成挑戰。 優點 缺點 促進消費與投資 減輕債務負擔 提高資產轉售價值 貨幣購買力下降 貧富差距擴大 儲蓄價值降低 通膨的優點 適度的通膨對經濟有積極影響,能推動消費與投資,因為人們預期未來物價會上漲,傾向於提前購買商品或進行投資,以避免未來更高的支出,如車子、家電或房地產。 通膨能減輕債務負擔,特別是對於固定利率貸款的借款人而言,隨著貨幣價值逐漸降低,使債務的實質負擔變輕,對於個人房貸、企業融資甚至政府債務都有助益。 此外,通膨環境下資產轉售價值通常會提高,像是不動產在通膨環境下通常會隨物價上漲,為資產持有者創造財富增值機會,還促使更多資本投入市場。 通膨的缺點 通膨最直接的影響是貨幣購買力持續下降,意味著相同金額能購買的商品與服務減少,造成消費者的實際生活負擔加重。 更令人擔憂的是,通膨往往加劇社會的貧富差距,富裕階層通常持有較多實物資產如房地產、股票和藝術品,這些資產價值在通膨時會提高,保障甚至增加他們的財富;低收入家庭通常較難因資產增值受益,反而更易受到物價上漲的衝擊,導致貧富差距擴大。 通膨也會損害儲蓄的價值,當通膨率高於存款利率時,銀行存款的實際價值逐年萎縮,使得未來養老、子女教育或購屋的計劃變得更加困難。 歷史上的惡性通膨危機 惡性通膨通常由於過度印鈔、錯誤的經濟政策、戰爭或經濟衰退等因素引發。政府為了支付開支或彌補赤字,印製過多貨幣,造成貨幣供應過剩,推高物價。 國際制裁和貿易限制也會加劇情況,使得物價進一步上漲,最終導致貨幣崩潰,人民失去對貨幣的信心。 以下是幾個著名的惡性通膨案例,展示了這些因素如何在不同國家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 威瑪共和國:超發貨幣導致崩潰(1921-1924)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面臨巨額戰爭賠款和經濟重建壓力,政府開始大量印鈔。到 1923 年高峰期,物價幾乎每小時都在翻倍,居民用裝滿鈔票的手推車去購買基本物品,一杯咖啡的價格可能在你喝完前就已上漲,甚至出現人民用紙幣作為燃料的情況。 最終,$1 美元等於 4.2 兆馬克。這場經濟災難摧毀了中產階級的儲蓄,為希特勒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1923 年,德國惡性通膨期間,孩子們玩著毫無價值的錢幣。來源:Flickr / dalecourtarts) 辛巴威:政策錯誤 + 供應鏈崩潰(2000 年代) 由於辛巴威政府強行徵收農場導致農業生產下降,加上過度印鈔來支付政府開支,造成貨幣供應過多。此外,國際制裁限制了貿易和外資流入,使經濟雪上加霜。 最終在 2008 年導致了極端的通膨,貨幣完全崩潰。政府不斷發行更大面額的鈔票,甚至印出面額高達 100 兆的鈔票。人們必須攜帶成袋的現金購買基本食品,許多商店每小時調整一次價格。到 2009 年,政府被迫放棄本國貨幣,轉而使用美元和南非幣和其他外幣流通。 (辛巴威政府發行面額高達 100 兆的鈔票。來源:Flickr / CashInfo.org) 委內瑞拉:石油依賴 & 政策失敗(2010 年代至今) 委內瑞拉曾是南美洲最富有的石油國,長期依賴石油出口收入。但自 2010 年代初期油價下跌後,政府收入大幅減少,加上不當經濟政策,導致財政赤字擴大,通膨急劇惡化。2016 年起,通膨惡化,人民儲蓄蒸發,基本商品短缺,並引發大量移民潮。 2017 年,美國加大對其石油業和金融業的制裁,使經濟雪上加霜,直到 2023 年,才放寬了對委內瑞拉石油的制裁,允許該國重新出口石油。但高通膨依然使民眾生活困難,經濟復甦緩慢,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委內瑞拉人民冒著生命危險到哥倫比亞尋求幫助。來源:Flickr / prmpress) 通膨 vs. 通縮 vs. 滯脹 對政策制定者而言,適度通膨通常是首選,通縮被視為更難處理,而停滯性通膨則是最棘手的經濟困境,往往需要結構性改革而非單純的貨幣政策來解決。 比較項目 通貨膨脹(通膨) 通貨緊縮(通縮) 停滯性通貨膨脹(滯脹) 定義 物價上漲,貨幣貶值 物價下降,貨幣升值 物價上漲與經濟停滯同時發生 成因 需求增加、貨幣過剩、成本上升 需求不足 供應鏈衝擊、政策錯誤 影響 促進成長,過高則引發惡性通膨 抑制投資、消費,可能經濟衰退 難以處理,需兩者兼顧 風險 財富貶值、購買力減弱 經濟停滯、失業率上升 物價飆升與失業並存,陷入政策兩難 失業率 通常較低 通常較高 高 政策應對 緊縮貨幣政策 寬鬆貨幣政策 同時應對通膨與經濟衰退 經典案例 大多數經濟體常見 日本失落的三十年 1970 年代石油危機 查看日本核心 CPI 通膨是經濟中的關鍵現象,影響從國家政策到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適度的通膨能推動經濟成長,促進消費與投資,但當通膨失控時,則會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企業營運成本上升,以及民眾生活壓力加劇。因此,理解通膨的成因與影響,並靈活調整財務策略,對於個人、企業及整體經濟的長期穩定至關重要。 追蹤關鍵通膨指標 ▶ 延伸閱讀 CPI 計算:5種分析通膨狀況的公式 美國通膨風向球,通膨預期指標為何重要?
2025-03-04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是追蹤物價變動與通膨的重要指標。無論是消費者、企業主還是政策制定者,了解如何計算 CPI 能幫助分析價格波動、制定明智的價格策略與投資決策等。 如何計算 CPI?兩個基本步驟 做為消費者、職場人士及甚至是決策者,都需要了解政府單位計算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 基本步驟,才能正確的解讀數據結果。 步驟1. 了解 CPI 數據 計算 CPI 所需的數據,台灣是由是由行政院主計總處負責編制,大量收集家庭日常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並進行分類,而台灣的對應工具為「查價項目」。 每一類消費品和服務在家庭中的影響都不同,因此透過定義權重,決定了各類別在 CPI 計算中的影響程度,而台灣的對應工具為「權數結構」。 這些消費品和服務的價格及權重被整合成所謂的「CPI 一籃子」,其中包括食物、交通、住房等基本消費項目。 (數據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 物價指數) 此外,CPI 會設定一個特定年份做為「基準年(或稱基期)」,並設定該年指數為 100,作為比較「當前年份(或稱當期)」物價變化的參照點。使用當前年價格與基準年價格進行比較,就能夠反映出物價的變動幅度。 查看台灣 CPI 步驟2. 了解如何計算 CPI 政府單位會採用 CPI 一籃子的類別計算出加權平均,做為比較基期與當期的物價變化,公式如下: \[CPI = \frac{{\text{當期的商品/服務價格總和}}}{{\text{基期的商品/服務價格總和}}} \times 100\] 範例:假設以 2020 年作為基期,基期的商品/服務價格總和為 $100;2024 年作為當期,當期的商品/服務價格總和為 $135。 套入 CPI 公式計算: CPI = ( $135 / $100 ) × 100 ≈ 135 ➤ 表示相較於 2020 年,2024 年的物價上漲約 35%。 如何用 CPI 分析物價變動?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對於消費者、企業甚至政府都具有重要意義,CPI 不僅衡量整體物價變動,還能反映不同類別物品與服務的價格趨勢。 像是若食品類價格上漲,而交通類價格保持穩定,CPI 的分類數據就能幫助政府或企業做出有效反應,像是調整薪資政策或改變產品定價策略。 其中,年度平均 CPI 是衡量全年物價變化的重要指標,能夠平滑短期價格波動,反映更穩定的物價趨勢,並適用於長期物價趨勢的分析。計算公式如下: \[\text{年度平均 CPI} = \frac{\text{當年度每月 CPI 數值總和}}{12}\] 如何用 CPI 計算通貨膨脹率與公式? 通貨膨脹率(簡稱通膨率)是衡量物價總水平上漲的速度,對於消費者來說,通膨率能幫助了解購買力的變化;對於企業與政府來說,通膨率的變動會直接影響他們的策略和決策。 以下有兩種用 CPI 計算通膨率的公式,分別用於衡量短期和長期的物價變動。 CPI 年增率:反映短期通膨影響 CPI 年增率(常用 CPI YoY 表示)是指當前期與去年同一時期相比的價格變動趨勢,反映物價上漲的程度,而「通膨率」通常就是指 CPI 年增率。計算公式如下: \[\text{CPI 年增率} = \frac{\text{當前月 } CPI - \text{去年同期 } CPI}{\text{去年同期 } CPI} \times 100\%\] 範例:想了解 2025 年 1 月的台灣 CPI 2025 年 1 月的 CPI 是 109.43 2024 年 1 月的 CPI 是 106.59 套入公式計算: (( 109.43 - 106.59 ) / 106.59 ) × 100% ≈ 2.66% ➤ 表示2025 年 1 月 通膨比 2024 年 1 月上漲了 2.66%。 查看台灣 CPI 年增率 CPI 年增率反映短期物價變動趨勢。然而,CPI 涵蓋所有類別,可能會受到短期因素的影響,導致波動較大。因此,通常會參考「核心 CPI 年增率」,這是排除掉波動較大的項目後的數據,能更準確反映物價變動趨勢。 查看台灣核心 CPI 年增率 ▌相關指標: 台灣 CPI 台灣核心 CPI 年度平均 CPI 年增率:反映長期通膨狀況 年度平均 CPI 年增率比起 CPI 年增率更能反映長期的通膨趨勢,避免單月數據的短期波動影響,提供更穩定的通膨評估。計算公式如下: \[\text{年度平均 CPI 年增率} = \left( \frac{\text{當年度平均 } CPI}{\text{前一年度平均 } CPI} - 1 \right) \times 100\%\] 範例:想了解 2024 年年度平均 CPI 2024 年的台灣年度平均 CPI 為 108.06 2023 年的年度平均 CPI 為 105.51。 套入公式計算: [( 108.06 / 105.51 ) - 1] × 100% ≈ 2.42% ➤ 表示 2024 年的年度物價水準相較於 2023 年上漲了 2.42%。 若年度平均 CPI 年增率年年攀升(例如過去三年從 2% → 3% → 4%),代表通膨壓力加劇,未來物價可能持續上漲;若年度平均 CPI 年增率趨緩或下降,則可能代表通膨放緩,甚至可能出現通縮風險。 ▌相關指標: 台灣 CPI 補充:用 GDP 也能計算通膨率 GDP(國內生產總值)也可以用來計算通膨率。這是透過「名目 GDP」和「實質 GDP」之間的差異來衡量的,通常被稱為「GDP平減指數」。 \[\text{GDP 平減指數} = \frac{\text{名目 GDP}}{\text{實質 GDP}} \times 100\] 採用 GDP 平減指數計算通膨率: \[\text{通膨率} = \frac{\text{本期 GDP 平減指數} - \text{上期 GDP 平減指數}}{\text{上期 GDP 平減指數}} \times 100\%\] 關鍵概念:名目 GDP 採用當前價格;實質 GDP 是根據某一年基期價格計算的 GDP。 使用 CPI 與 GDP 計算的通膨率有什麼不同? 涵蓋範圍不同: CPI 只關注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和服務,而 GDP 平減指數包括了整體經濟中的所有商品和服務(不僅是消費品,還包括投資、政府支出等)。 對象不同: CPI 更能反映家庭和個人的生活成本,而 GDP平減指數則反映了整體經濟的價格變動。 因此,如果關注消費者的生活成本變動,使用 CPI 更合適;如果需要衡量整體經濟的物價變動,則使用 GDP平減指數。 因此,如果關注消費者的生活成本變動,使用 CPI 更合適;如果需要衡量整體經濟的物價變動,則使用 GDP平減指數。 消費者如何應用 CPI 消費者可以透過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來掌握物價變動,了解哪些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漲,哪些價格穩定,進而調整自己的消費行為和預算。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應用場景: 調整日常消費預算或策略 建議參考「整體 CPI、核心 CPI、各類別 CPI」,並視需求參考各類別 CPI(如食品、住房、交通等),以更精準調整其日常消費預算。 整體 CPI 反映全面的物價變動,核心 CPI則提供更平穩的通膨趨勢。當物價上漲時,可透過尋找折扣、促銷、降低非必要開銷來減少支出。 薪資訂定 建議參考「年度平均 CPI 年增率、核心 CPI 年增率」,並搭配實質薪資增長率,來評估薪資調整的需求,若 CPI 持續攀升,勞工應與雇主討論薪資調整,以維持購買力。 調整儲蓄計劃 建議參考「年度平均 CPI 年增率、核心 CPI 年增率」,並搭配通膨預期數據,來調整儲蓄比例,以應對未來購買力下降的風險。 當 CPI 持續上升,意味著通膨壓力加大,應適度提高儲蓄比例,以確保未來的生活品質。 進行投資決策 長期投資:建議參考「年度平均 CPI 年增率、核心 CPI 年增率」,以判斷通膨趨勢對投資組合的影響。當 CPI 持續上升時,可考慮配置抗通膨資產。 短期投資:須關注短期市場反應,則可參考「CPI 月增率、核心 CPI 月增率、CPI 市場預測」,以分析市場對即時價格壓力的反應,並調整短線投資策略。 ▌相關指標: 台灣 CPI(可透過此指標計算年度平均 CPI 年增率) 台灣核心 CPI 台灣 CPI 月增率 台灣核心 CPI 年增率 企業如何應對 CPI 變動 企業在制定價格、成本控制和長期策略時,需要關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變動,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應對方式: 調整產品價格策略 建議參考「年度平均 CPI 年增率、核心 CPI 年增率」,幫助企業預測未來價格調整的必要性。 如果 CPI 持續上升,企業可能需要適當調整商品或服務的售價,以維持利潤率。 若是短期內需應對快速價格變動,可再搭配「CPI 月增率」來即時反應價格波動。 調整薪資與人力資源政策 建議參考「年度平均 CPI 年增率、核心 CPI 年增率」。 當 CPI 上升,員工的生活成本也會提高,企業應關注薪資調整,以確保員工滿意度與生產力,同時避免因通膨導致的人才流失。 控制生產成本結構 建議參考「核心 CPI 年增率、各類別 CPI」,以掌握主要投入成本的變動趨勢。 若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企業可考慮提前採購、調整供應鏈或尋找替代品,以降低成本壓力。若能源或運輸成本上升,則可能需要優化物流或提高生產效率,以減少通膨對利潤的侵蝕。 如果企業在短期內面臨快速成本上升,也可參考「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來提前掌握供應鏈端的成本變動。 調整投資與資本配置 長期策略:建議參考「年度平均 CPI 年增率」,如果 CPI 增長率上升,央行可能會提高利率,導致企業借貸成本增加,因此需提前調整融資規劃。 短期策略:建議參考「CPI 月增率」短期趨勢訊號,幫助企業在短期內靈活調整資金配置,例如加速或延後資本支出。 企業在投資決策時應搭配「市場利率、基準利率」等指標,因為 CPI 是結果性指標,無法完全預測未來利率變動。 ▌相關指標: 台灣 CPI(可透過此指標計算年度平均 CPI 年增率) 台灣 CPI 月增率 台灣核心 CPI 年增率 CPI 、貨幣政策與匯率的關係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反映物價水準,物價變動會影響央行的貨幣政策,而央行的政策又會影響貨幣價值及國際市場的資金流動,對於消費者與企業都息息相關。 CPI 上升(通膨升高) → 央行升息 → 貨幣升值 當 CPI 持續上升表示通膨壓力加劇,央行可能升息來抑制通膨,國內利率上升吸引外國資金流入,推高該國貨幣匯率。 CPI 下降(通膨降低) → 央行降息 → 貨幣貶值 當 CPI 持續下降表示通膨壓力減緩,央行可能降息以刺激經濟成長,降低了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導致資金流出,進而造成貨幣貶值。 然而,CPI 具有滯後性,無法即時反映最新的物價變動,因此央行的升降息不會只參考 CPI,而是參考多種指標來預測通膨走勢。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不僅是反映物價變化,更是未來經濟走向的燈塔。無論是消費者、企業還是政府,持續關注並靈活應用 CPI 數據,將能為各種財務和經濟決策提供穩固的依據,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註冊追蹤物價走勢 ▶ 延伸閱讀 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 是什麼?全面了解重要性與經濟影響 通膨怎麼影響你的消費力與投報率?如何抗通膨? .latex { margin-bottom: 2rem; } @media (max-width: 767px) { .latex { overflow-x: auto; white-space: nowrap; } }
2025-02-17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Consumer Price Index)簡單來說是能幫助我們了解生活中物價的變化,CPI 能告訴我們東西變貴還是變便宜了,生活成本是否增加,深入了解 CPI 為何如此重要。 什麼是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簡稱 CPI(Consumer Price Index),是衡量通膨的重要指標之一。台灣的 CPI 是由行政院主計總處負責編制和公布的。政府、金融市場、企業與消費者都用來分析經濟與通貨膨脹的狀況,做為決策的參考。 CPI 用來追蹤一段時間內,生活中需要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化,以衡量通貨膨脹的程度。含有食品、住房、交通等日常開支。而每項商品的影響力不同,例如住房開支在生活支出中通常占較高比例,因此在計算時會被分配更高的重要性。 查看 CPI 一般所說的 CPI 是總體數據,非常重要的核心 CPI ,是排除了受季節或外部因素影響波動大的—新鮮蔬果及能源支出,更能反映長期通膨趨勢。 查看核心 CPI 結合這兩種 CPI 分析,能更精準了解經濟環境的變化和風險。 為什麼 CPI 對經濟很重要?用途與影響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反映物價變化,最直接影響每個人的「購買力」,當 CPI 上升時,代表物價上漲,相同的金額能買到的東西變少,假設去年一個便當 80 元,今年的 CPI 增加 5%,那便當可能漲到 84 元,我們的購買力也因此下降了。 CPI 也是央行、政府和企業在制定政策與決策時的重要參考工具。以下是 CPI 的 5 大影響: 1. CPI 如何影響利率政策? 各國中央銀行(簡稱央行)會參考多項指標來制定貨幣政策,以在維持物價穩定與促進經濟增長之間取得平衡。其中,CPI 是重要的參考指標之一! 在分析 CPI 時,央行通常更關注排除了波動較大的新鮮蔬果和能源的核心 CPI,因為它更能反映經濟的長期趨勢。為了更有效地管理經濟和應對外部衝擊,央行也通常設有通膨目標(通常為 2%)。 下表呈現 CPI 和通膨目標如何影響貨幣政策: 利率決策 考量指數變化 考量通膨目標 升息 若核心 CPI 持續上升,央行可能提高利率以應對通膨壓力 若核心 CPI 超過目標,央行可能會升息以抑制通膨 降息 若核心 CPI 增長緩慢或下降,央行可能降息以刺激經濟增長 若核心 CPI 低於目標,央行可能降息以刺激經濟增長 受全球關注的美國聯準會(Fed)透過設定貨幣政策重要指標—「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來影響市場利率,以調控經濟與通膨。雖然他們主要參考美國核心 PCE(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來評估通膨狀況,但核心 CPI 仍是重要的輔助指標。 查看美國聯邦基金利率 2. CPI 如何影響基本生活費調整? CPI 的波動會直接影響基本生活費標準,並牽動台灣的稅賦減免、社會福利及低收入戶認定。 當 CPI 上升時,代表物價上漲,政府會根據漲幅調整基本生活費,確保低收入家庭能夠維持生活品質;反之,當 CPI 下降,代表物價回落,調整幅度可能放緩,但不會頻繁變動,避免因短期波動過度調整。 3. CPI 如何影響薪資調整? CPI 是企業薪資調整的重要參考指標,也作為員工的薪資談判依據。當 CPI 上升推高物價時,企業為維持員工生活水平,可能會考慮依據 CPI 漲幅調薪。此外,工會或員工在薪資談判中,也會考量物價,要求更高薪資。 CPI 變動還可能透過成本壓力或最低工資法規,間接影響薪資政策,包括自動調薪機制或提供物價補貼等。 4. CPI 如何影響投資決策? 對投資者而言,CPI 的變動是一個重要信號,不僅直接影響資產配置,還改變了對企業盈利的預期。投資者需根據通膨走勢靈活調整投資策略,以應對市場風險與情緒波動。 當 CPI 高於預期,通膨壓力加大,投資者可能會轉向抗通膨資產,如黃金和大宗商品;而當 CPI 低於預期時,股市和成長型資產通常表現較好,以推動資產價格上漲。 ▌相關指標 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 5. CPI 如何影響房市與房貸? CPI 的變化也會對房市買氣和租金漲幅產生影響。由於房貸利率通常與央行的基準利率掛鈎,因此當央行升息時,房貸利率會隨上漲,借款成本提高,可能會抑制購房需求;反之,當央行降息時,房貸利率可能下降,借款人可享受較低的利率與還款負擔,可能推高房市熱潮。 而房東在設定租金時也會根據 CPI 的變化來調整租金水平,特別是在高通膨環境下,租金往往會上漲以彌補成本增加。 CPI 的數據收集方法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由行政院主計總處(簡稱主計總處)調查家庭消費結構與商品及服務的價格變動,並且每五年會進行調整,以反映最真實的物價變化。 以下是台灣 CPI 編制基礎: 1. CPI 查價項目 主計總處根據台灣家庭收支調查,建立 CPI 「查價項目」,也就是一般家庭的消費支出項目,涵蓋食物、衣著、居住、交通及通訊、醫藥保健、教養娛樂及雜項等七大類。不包括非消費性商品(如健保費)、稅收(如所得稅)和投資項目。 2. CPI 權數結構 主計總處在全台收集商品與服務的價格,並結合「查價項目」在消費支出中的占比,來定義各類的權重(也就是權數)。目前七大類權重分別為食物 26.8%、衣著 5.5%、居住 22.8%、交通及通訊 14.5%、醫藥保健 4.7%、教養娛樂 13.2%及 雜項 12.5%。 (數據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 物價指數) CPI 是如何計算的? 因不同家庭的消費支出結構占比差異較大,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計算並非採用簡單平均,而是根據各項商品和服務的消費占比來定義權重,並以加權平均方式計算,確保數據更貼近實際生活。 行政院主計處會根據「查價項目」和「權數結構」,計算加權平均數得出 CPI。通常會選定某一年的價格作為參考基準(被稱為基期,目前台灣的基期為2021 年),並將該年的指數設定為 100,供日後比較物價變動使用。而美國 CPI 的基期並非單一年,而是採用 1982 至 1984 年的平均值作為比較標準。 計算 CPI 的公式為: \[CPI = \frac{{\text{當期的商品/服務價格總和}}}{{\text{基期的商品/服務價格總和}}} \times 100\] 範例:CPI 查價項目中有香蕉跟麵包 香蕉基期價格 $10,當期價格為 $12,權重為 30% 麵包基期價格為 $20,當期價格為 $21,權重為 70% 計算步驟: 計算基期總價格(基期價格 × 權重): ( $10 × 30% ) + ( $20 × 70% ) = $17 計算當期總價格(當期價格 × 權重): ( $12 × 30% ) + ( $21 × 70% ) = $18.3 套入 CPI 公式: CPI = (18.3 / 17) × 100 = 107.65 ➤ 表示相較於基期,當期的物價上升了 7.65%。 CPI 數據的侷限性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侷限性來自於樣本的選擇、地區差異、測量過程中的誤差,以及無法捕捉所有影響生活消費的因素。 以下是台灣 CPI 的 4 個主要的侷限性: 權重調整頻率較低 台灣的 CPI 每 5 年才進行一次權重調整,更加難以即時反映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變化。 居住類權重較低 台灣的 CPI 中居住類(如房租和房價)的權重較低,未能充分反映房價和租金變動對民眾生活支出的影響。 小型經濟體的特性 台灣容易受到國際原物料價格波動的影響,會迅速反映在台灣的物價水平上,加大數據的波動性。 價格管制不易準確衡量 政府對醫療服務、教育服務等的價格管制,使未能完全反映市場供需,可能低估了真實通膨程度。 CPI 發布頻率與時間 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由行政院主計總處每月發布一次,會在月初的 5 個工作日左右發布上個月的數據,若遇春節或長假期則會適度調整。 其它大家也關注的美國、中國、歐元區和日本的 CPI 發布資訊如下: 地區 發布機構 發布頻率 發布時間 美國 CPI 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LS) 每月一次 每月 10 日至 15 日之間,美國東部標準時間(EST)上午 8:30,公布上個月的數據 中國 CPI 中國國家統計局 每月一次 每月的 9 日至 15 日之間,公布上個月的數據 日本 CPI 日本總務省統計局 每月一次 每月下旬,公布上個月的數據。 歐元區 CPI 歐盟統計局(Eurostat) 每月一次 每月上旬公布上個月通膨估計值,下旬公布修正後的最終數據 (來源:各地區發布機構) CPI 季節調整與非季節調整有什麼不同? CPI 的數據無論是季節性調整(SA)或非季節性調整(NSA),所使用的原始數據都是相同的。主要是會根據分析的需求選擇使用。 項目 季節性調整 CPI 非季節性調整 CPI 定義 將固有的季節性波動因素排除,如農曆春節、夏季電費、氣候影響價格等 原始數據,會受農產品或假期價格波動影響 目的 突顯物價長期趨勢 反映實際物價水平 主要用途 總體經濟分析、預測未來物價、政策評估等 短期物價監控、薪資調整參考、 媒體報導參考等 應用情境 央行分析通膨趨勢,判斷是否需要調整貨幣政策 比較今年與去年的基本物價上漲幅度 分析某次颱風對蔬菜價格造成的短期影響 勞動部在審議基本工資時 通貨膨脹是全球正在面臨的挑戰,了解 CPI 不僅是經濟學家的工作,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注這一指標,來了解生活成本的變動,為自己的財務決策做出更好的規劃。 註冊追蹤關鍵指標 ▶ Read More CPI 計算:5種分析通膨狀況的公式 通膨怎麼影響你的消費力與投報率?如何抗通膨? .latex { margin-bottom: 2rem; } @media (max-width: 767px) { .latex { overflow-x: auto; white-space: nowrap; } }